云南帮东:过上好日子的“一家人” 心存家国齐戍边

来源:《今日民族》2024年第12期       2025-02-21 09:39:29       【字体: 大    中  

距离北京3063公里的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勐堆乡帮东村,有汉族、彝族、傈僳族、德昂族等6个民族1670人,如“一家人”般生活在一起,日子越过越好,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450元。

“国家强盛,我们帮东村1670人的这个小家,人人过上了好日子,心里便记挂着为祖国大家庭多做一点事。”帮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金国友说,帮东村所辖边界线有4个卡点,全村人轮换的联防工作,如今更像一份荣誉和责任,到时间不用提醒,自己就背着盒饭去了。如今,帮东村家家户户“小楼房”顶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各族群众和谐相处、守望相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幸福生活步步高

“十年前,帮东村只有一条进村土路蜿蜒崎岖,老旧房屋高低错落,周围垃圾杂草丛生。十年后,一栋栋金瓦白墙的新房屹立起来,绿植点缀在宽敞的水泥路两边,路灯渐次而立,国旗飘扬。”金国友介绍,产业项目的带动下,帮东村富了,过上了好日子。

近年来,帮东村围绕“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一是强化“结对帮扶”提速增效。构建“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团队+本土人才”的帮带机制,推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二是构建“村企联盟”利民惠民。发展甘蔗、茶叶等产业1.2万亩,以“党组织+企业+农户”的运行模式,建设1个购销服务社和10个购销服务站的“一社十站”购销服务网络平台,全面整合农资、快递、通信等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少跑路、多省钱、服务全”的实惠。截至目前,“一社十站”累计收入25.54万元。三是推动“帮东农品”出村进城。建成市集、夜市、基地直销、电商直销4个交易区,成立甘蔗种植机械化合作社,建设青储饲料加工厂,实现秸秆、蔗梢废弃资源再利用。开展帮东农品SC认证,建设“农米”“农糖”“农菊”加工厂,打造综合型“帮东农品”基地,注册“帮东农品”商标。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5.54万元,同比增长15.2%,其他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多年名列全县前茅。

富裕起来的帮东村决定以环境整治为抓手,紧盯村容村貌提升、生活污水整治、生活垃圾治理和农村厕所革命“四大难题”。2018年至2023年,仅沪滇协作项目就落地6个,帮东村于2023年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荣誉称号。

如今的帮东村,开门赏花,伸手摘果,弯腰拔菜,坐下品茶,起身带货,生活乐呵。

边疆人民心向党

“咱们帮东村离北京虽然有3063公里,但心与北京的距离却很近很近。”金国友说,这次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荣誉,全村像过节一样高兴,等在村口盼望见到荣誉证书,守在一起等着收听收看重要会议精神。

此前,村“两委”依托边疆党建长廊建设,深入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心向北京、拥护核心”“争当一辈子好边民”等系列教育活动,引导全村干部群众成为新时代的好边民。通过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带动,帮东村切实把党员、群众紧紧凝聚在一起。同时,帮东村依托基层党组织上好“感恩课”“团结课”“爱国课”“国防课”32场次,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2021年6月,帮东村党总支被中共临沧市委表彰为“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

通过村组干部先行先试,党员示范跟进,引领群众一起干的模式,帮东村着力推进家庭人美、屋美、院美、厨美、厕美“五美”建设,彻底告别过往的脏乱差,把边境农家打造成为美丽的“归属地”。

如今,这个边境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得更牢,民族团结进步幸福花常开,先后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共建共治共享“美丽村庄”

2023年5月,毛明从中国农业大学前往学校定点帮扶的帮东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在走访村民、聊天谈心、宣讲政策的过程中,他深刻体会到,干部在看群众,群众也在看干部,看是否有官架子、是否真诚交流、说话是否接地气、是否尽力办实事。

在支部推动、党员促动、党群互动的“办实事”模式引领下,帮东村着力提升边境治理效能,以“共治、共建、共享”为路径,采取积极引导群众参与乡村治理和社会管理的方式,确保工作有人管、有人谋、有人抓、有人干,切实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越来越强,村民从“观望者”变成了“建设者”。一是健全自治公约汇聚合力。建立“周一议‘三农’”制度,制定新时代文明公约、违法犯罪惩戒办法等村规民约,解决“三农”领域的堵点难点,实现“小公约”提升村寨文明乡风“大内涵”,助推各民族群众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帮东村被评选为“省级美丽村庄”“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市级文明村镇”。二是开展擂台比武激活引擎。发挥集中力量办成事的优势,探索“1+9擂台比武”模式,将帮东村作为主场区,发动69个党组织、4300余名党员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义务活动,助力全乡建成美丽村庄22个,用“小投资”撬动了“大治理”。三是强化网格治理激发效能。持续推进基层党组织体系网引领民族事务治理体系网融合,深化“干部+农户”“党员+农户”挂联关系,建立一级至五级网格98个,按照“1名网格长+N名网格员”方式,把责任划分到片区、到地段、到户、到人,进一步增强了帮东村民族事务治理能力。

我们都是戍边人

近年来,帮东村挖掘和保护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抵御外侮、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等边境历史文化资源,着力于边境长廊建设,发挥宣传教育功能,不断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筑牢边境文化安全屏障,增强了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围绕边境长廊建设,帮东村将本村所辖的2.9公里边境线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边疆稳固”的钢铁长城:一是推动立体防控强边。深化“人防、物防、技防,我们都是戍边人的思想防线、‘军警地’维稳处突的协同防线、群众群防群控的人民防线,‘内外点线面’五道防线”的“335立体防控”措施,锻造强边固防钢铁长城,有力防范和打击跨境违法犯罪;二是推动联防联控固边。建立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联席会议工作制度,落实“五级段长责任制”,扛实“五级书记抓边防”领导责任,以2个联防所、1个警务室联合4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的模式,构筑“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全民防线;三是推动法治宣传稳边。开展法治文化“四入行动”“法律六进”等活动,通过召开村民小组长会、户长会、火塘会和组建群众工作微信群等形式,有效传递法律政策信息,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激励引导边境群众坚决为国站好岗、把好关、守好门。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