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绿春:踏上新时代兴边富民之路

来源:绿春县委统战部       2025-04-10 10:02:21       【字体: 大    中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因“绿水青山、四季如春”而得名。近年来,在乡村振兴与边疆治理的征程中砥砺前行,绿春县全力探索契合地域特色的发展之路,实现了从环境蝶变到产业进阶、从民生优化到民族团结的全方位跨越。

乡村蝶变:打造边境幸福家园

“脏乱差”曾是绿春县沿边村庄的发展痛点,绿春县启动厕所、垃圾、污水“三项革命”,全县垃圾收运网络全覆盖,建成23座污水处理设施、1.2万座无害化卫生厕所。如今,绿春县自然村硬化路通达率、自来水普及率、电网可靠率、5G覆盖率均达100%。

在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绿春县巧借群众之力,掀起“四微改造”热潮。群众利用房前屋后的边角地,改造出1200余个微花园、微菜园、微果园和微景观。二甫村村民在庭院中培育的食用玫瑰、重楼等经济作物,既美化了家园,又增加了收入。

同步推进“五美建设”工程,构建新型公共生活空间。为解决停车难、活动难等问题,新建15个生态停车场、28个民族文化广场、36个“感恩亭”,成为提升居民幸福感、凝聚社区向心力的重要载体,逐渐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

一系列边境项目建设和有力的举措,让如今的边境村庄绿树成荫、花香四溢,边民们的生活品质得到了很大提升。

产村融合:绘就兴边富民蓝图

依托立体气候和生态优势,绿春县构建了“7+N”特色产业矩阵。橡胶、澳洲坚果、中药材等七大主导产业与梯田红米、特色果蔬等土特产形成互补,全县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2家、专业合作社86个,在沿边村寨,大力发展茶叶、胡椒、草果等经济作物种植产业。2024年,绿春县7个沿边行政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达到20401.28元。

在深耕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绿春县新兴业态也蓬勃兴起。绿春县利用边境香辛料资源,建成电能烤房集群和电商平台,实现种产销一体化发展。二甫村创建的“云端茶坊”“藤艺工坊”等10个非遗工坊,年销售额突破400万元,带动200余户农户增收,传统藤编技艺转化为富民产业,单个工坊月均销售额达35万元。

“以工代赈”模式实现多方共赢。在道路硬化、水利设施等工程中,优先雇佣本地劳动力8.48万人次,实现务工收入1272万元。村民表示:“在家门口修路既能带动我们增收,又能让村子变美,大家干起活来特别有劲。”

同心筑梦:筑牢共同进步坚实根基

民族团结,宛如绿春发展的坚实基石,各民族亲如一家,携手描绘着美好生活的绚丽画卷。

在“中华民族一家亲”理念指引下,绿春县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构建“7+N进”工作体系,形成“五有”标准(有亮点、有材料、有展板、有折页、有讲解),全县成功打造48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其中拉祜寨获评全国民族团结模范集体。

教育浸润工程硕果累累。中小学开设民族团结校本课程,举办“同心筑梦”主题实践活动126场次。民族文化传承人进校园项目,让哈尼族棕扇舞、瑶族盘王节等非遗活态传承。学生家长感慨地说:“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各民族要互相帮助,这种教育很珍贵。”

社区共融绘就暖心画卷。民族文化交流节、边境马拉松等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大黑山镇成立“多民族帮扶队”,各族群众在产业发展、子女教育等方面互帮互助。正如村民白永生所说:“我们寨子里哈尼族、瑶族、汉族一起种茶、一起过节,比亲戚还亲。”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