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好现象:这几年村里不少青壮年都返乡发展了!”当来访者请蒋贵龙举例说明村里这些年的发展变化时,作为村党总支副书记的他,话语里满是骄傲与自豪。
蒋贵龙所在的鱼塘垭口村,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木城乡,与缅甸接壤。
鱼塘垭口村一角。人民网记者 程浩 摄
鱼塘垭口村藏在茫茫群山之中,距县城车程超三个小时,沿途尽是蜿蜒盘山路,发展条件较为艰苦。然而,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帮扶下,村民们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硬是闯出了一片新天地,日子越过越红火。去年,全村人均年收入突破1.7万元。
可当听说到2024年底,云南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25万元,比全省农民人均收入水平高5000余元时,蒋贵龙感慨地说:“真是山外有山,我们还得再加把劲儿!”
确实,自2021年云南省在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推进边境幸福村建设以来,千里边疆焕新颜,一个个幸福村正串起璀璨的乡村振兴明珠,闪耀在祖国的西南边陲。
鱼塘垭口村的民族团结广场。人民网记者 程浩 摄
产业发展了,青壮年回来了
见到41岁的孔金文时,他正和家人忙着在自家山坡地里扩种咖啡,挖坑、施肥、放苗、培土、浇水……每个环节有条不紊。一个早晨忙活下来,四五百棵咖啡苗便稳稳当当地扎根在土里。“这几年咖啡效益好,政府鼓励我们种,我就在原来基础上扩种。”孔金文笑着说。
孔金文家原本有20亩咖啡,种植的品种是卡蒂姆。虽说这几年咖啡市场行情不错,每年能有七八万元的收入,但他并不满足于此。看到这几年当地政府大力推动咖啡品种改良和更新换代,不断提升咖啡的品质和价格,孔金文下定决心,决定扩种瑰夏咖啡。“相比老品种,瑰夏虽然产量低一些,但价格高出好几倍。”他说道。
这几年在鱼塘垭口村,扩种咖啡的村民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全村咖啡种植面积超过万亩,为村民带来了可观收益。
种植规模上来了,村里又整合各类资金,建了咖啡加工厂,交给返乡创业的年轻人经营,打算把村里的咖啡名气打出去,也让村民们多赚点儿。
除了咖啡,坚果也是鱼塘垭口村重点发展的产业,种植规模也是万亩以上。孔金文家在咖啡地里套种了10余亩坚果,均已进入盛果期,每亩收入两三千元,一年下来也有三四万元收入。他家还栽着20多亩烤烟,每年烤烟种植季,烟叶收购站的工作人员上门指导,每年能有十多万元毛收入。
“一年到头,家里收入有二十多万元,比以前在外打工强多了。”孔金文算起账来眉开眼笑。
在鱼塘垭口村,看着地里能生“金”,不少原先外出务工的青壮年返乡种地或创业,村里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我琢磨着,村里产业发展越来越好,返乡的青壮年会越来越多。”蒋贵龙说。
鱼塘垭口村一角。人民网记者 程浩 摄
环境改善了 幸福感直线上升
产业发展让村民们“腰包”鼓了,他们还有需求:村里的路倒是硬化了,机耕路能不能跟着硬化?
“以前下地走的是土路。就拿栽咖啡苗来说,得带着苗、扛着锄头、挑着肥料,家里地里来回折腾好几趟。”孔金文抱怨道。
村民们有需求,政府有回应。近年来,特别是边境幸福村建设启动以来,鱼塘垭口村的机耕路硬化工程加速推进。“现在下地都开小卡车了,咖啡苗、锄头、肥料一趟就拉完!”孔金文的语气里透着轻松。
如今,鱼塘垭口村的变化远不止机耕路。卫生户厕普及率、人畜分离覆盖率、5G信号覆盖率均实现100%全覆盖,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焕然一新。夏日走进村庄,只见农舍错落有致,房前屋后丝瓜藤蔓攀爬舒展,花蕊间蜜蜂嗡嗡忙碌,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好环境咋保持?鱼塘垭口村设立了“全民清洁日”,发动村民定期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现在家家户户都会定期打扫卫生,村子又干净又整洁。”蒋贵龙自豪地说。
环境提升了,“腰包”鼓了,村民们幸福感越来越强。闲暇时,妇女们围坐在一起,谈论的不再只是地里的活计、家长里短,“怎样吃得健康?吃什么能减肥?”以前城里人才会讨论的话题,她们也会热烈地讨论。往往这个时候,男人们会开几句玩笑,又把气氛一下子拉回到农村人那种质朴、真实的生活态度中去。
这样的闲适场景,这些年在云南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常能见到。“我们得不断努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壮大村集体经济,吸引更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把边境特色产业发展好,让大伙的日子更好、更幸福。”蒋贵龙满怀信心地说。
这时,傍晚时分,村里的民族团结广场上聚集了不少前来活动的村民,大家边锻炼边悠闲聊天。一天即将过去,时间在柴米油盐中不动声色地向前流淌。
程浩 杨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