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半坡:从“窘迫村”到“幸福村”的蝶变

来源:红河日报       2025-06-20 10:45:53       【字体: 大    中  

哈尼族非遗“鼓凳”编织。

位于中越边境的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半坡乡,曾因交通闭塞、产业薄弱而深陷发展困境。近年来,半坡乡党委紧扣“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主线,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统筹推进非遗传承、民族团结、生态治理,逐步实现从“边陲窘迫村”到“边境幸福村”的转变。

走进半坡乡的村寨,处处可见党建与发展的生动实践。乡党委立足当地哈尼族文化特色,深挖哈尼族非遗“鼓凳”编织技艺,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创新“党组织+协会+合作社+农户”模式,注入村集体资金20万元为112户农户发放启动金,组织300余人次开展技能培训,并引进藤条拆切机、热弯机等半自动设备,建成标准化生产车间,生产效率提升30%。推动鼓凳编织从家庭作坊迈向标准化生产。2024年,全乡鼓凳年产量超10万只,总产值达500万元,户均增收1.6万元,传统技艺成为群众“钱袋子”的核心支撑;通过电商直播、合作社联销等方式,将鼓凳销往省内外,单价稳定在80元至120元,并拓展竹篮、托盘等多元化衍生品,带动草珊瑚、蜂蜜、天然竹笋、野生大红菌等土特产同步热销;牵线搭桥引入玫瑰产业龙头企业,构建“田间种植采摘+精深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模式,打造150亩示范基地,带动54户农户参与种植,预计2025年首批玫瑰产值超300万元。依托百亩玫瑰种植基地和现代化加工厂房,每日可吸纳周边群众就近就业100余人次,每年带动户均增收3.5万元,惠及17个自然村。

在基层治理方面,半坡乡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边疆治理新路径。半坡边境派出所党支部与村党总支开展“党建+戍边”联建,开设“四大史”课堂等红色教育活动。党员带头组建普法队、巡逻队,推行“十户联防”治理机制,实现连续3年“零发案村组”,获评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6名党员获州级表彰。民生服务的温度在这里处处可感,组建“戍边党员先锋服务队”,变“坐等办公”为“登门服务”,累计代办缴费300余人次、捎送快递1200余件。实施“党建+人居环境提升”工程,拆除私搭乱建1800处,建设“五小园”6000余平方米,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和美村寨。

民族团结之花在半坡乡绚丽绽放,哈尼族与拉祜族群众互帮互学,通过“1+7”编织能手带邻里模式,培养技术骨干300余人,李周才等拉祜族村民通过技艺学习实现年收入3万元。二甫新村依托“森林—山寨—云海”生态资源,打造“二甫云海”旅游名片,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业态,户均年增收8万元。村庄获评云南省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精品村,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家业”,获评“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此外,半坡乡还从绿色发展守护“边境桃园”入手,建立“党支部+合作社+胶农+企业+专家站”生态经济链,推行橡胶保底收购、免费运输等机制,为2100户胶农减负1150万元。严守生态红线,发展林下经济,种植草珊瑚、竹笋、佛手等绿色产业,年产值超百万元,实现生态保护与群众增收“双赢”;建立“资源蓄水池”动态管理机制和应急预案,二甫村整合50余项历史解决方案,推动项目落地周期缩短30%,形成“蓄能—释放—再蓄能”良性循环。

如今的半坡乡,村村有产业、户户有家业,党组织带领各族群众在边境线上绘就了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通讯员 李瑞菲 孙一平 文/图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