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愁吃穿,走进了小康,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不忘共产党……”一首《阿佤感恩共产党》唱出了新时代佤山人民的心声。近年来,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雪林佤族乡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以党建为引领,立足本地特色,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党建引领 筑牢乡村振兴战斗堡垒
雪林乡始终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持续开展“请党放心、强边有我”主题党日活动,强化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让守边、固边、兴边的使命感深深扎根于每一位党员心中。同时,建立健全“乡综治中心+村级党组织+村民小组党支部+网格小组”的网格化治理体系,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在基层治理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全乡打造一支讲政治、重担当、守纪律、促稳定的“边境卫士”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党员带头参与乡村建设、调解矛盾纠纷、引领产业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中流砥柱。
产业兴旺 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雪林乡依托原生态山地资源优势,持续引导茶农发展有机茶园,指导农户科学管理茶园,增加群众收入渠道,对全乡现有茶叶种植面积1.74万亩实施科学管理,全年毛茶总产量1317吨,农业产值5268万元。
此外,大力引导养殖户发展特色养殖,坚定不移发展湖羊产业,助推畜牧业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动力”,全年发展湖羊养殖户8户,存栏440只,通过企业回收306只,价值18.36万元。并强化甘蔗产业技术培训,推广甘蔗良种良法技术,全年完成甘蔗新植669.9亩,实现甘蔗产量5034.15吨。依托农业科技,推广种植新品种玉米430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1000亩,旱地优质稻技术项目1570亩。
文化赋能 打造佤族特色文旅品牌
为了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雪林乡积极探索“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组建文艺队,挖掘本土文化。自2019年起,雪林乡按照“党建领乡、基础强乡、文旅兴乡、边境活乡”的发展思路,着力把景区标准化管理模式同创建国家级3A级旅游景区建设融合起来,挖掘左都古寨独特的佤族民居、服饰、饮食和农耕等文化,力求通过标准化建设打造好左都古寨景区。
同时,成立左都村央都合作社,将佤族织锦这一传统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通过合作社的带动,35户农户从事佤族织锦生产,人均增收5000余元。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佤族织锦,还能亲自参与制作,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生态宜居 建设美丽边境幸福家园
雪林乡以边境幸福村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持续实施“红旗飘飘”工程,在村委会、村民小组及活动场所规范悬挂国旗,展示国门形象。如今,五星红旗在雪林乡的各个角落迎风飘扬,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以农村户厕改造、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同步推进卫生、教育、文化、网络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村规民约的规范和约束下,群众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昔日脏乱差的现象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硬化路宽阔明亮、民居楼错落有致、菜园生机盎然的美丽景象。
如今的雪林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在今后的发展中,雪林乡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不断探索创新,努力将雪林乡建设成为边疆地区乡村振兴的典范,让边疆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陈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