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河口镇城郊村委会,有一个与越南隔河相望的边境村落——八条半村民小组。近年来,当地通过产业共兴、文化共建、生态共治,实现了从普通小山村到旅居示范村的蝶变,在边境线上书写了“边疆稳固、边境和谐、边民幸福”的时代答卷。
穿过林荫道,八条半村的轮廓在南溪河畔渐次清晰,进入村内,33户居民屋顶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映入眼帘,红色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与蓝天白云相映衬,家国情怀在这一刻得到了具象表达。
在八条半村,党群“驿家”民族团结服务站里总是热闹非凡,这里不仅是政策宣传的阵地,还是各族群众议事交流的“连心桥”。八条半村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党员示范、群众参与”,17名党员带头支持项目建设、签订土地征收协议,联合村(社)干部常态化入户宣讲,让各项工作得到村民的广泛认同。依托百年滇越铁路,八条半村打造“百年滇越铁路”主题雕塑作品、建设村史馆、开展滇越铁路专题展、成立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临时党支部……这些举措让各族群众在共商共建共享中凝聚起共守家园、共护疆土的强大合力。
“八条半·忆光年”旅游综合体的无边泳池里,孩子们的笑声惊起了河边的白鹭。这个总投资1820余万元的项目,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乡村振兴的大门。“以前做梦都想不到,咱们这大山里能来这么多游客。”八条半村党支部书记林贵东感慨道。立足村情实际,当地以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四位一体”项目为契机,构建“农户+企业+合作社”发展模式,建成涵盖边境观景平台、观光栈道、枕木广场等基础设施的特色乡村旅游综合体,为各族群众搭建了增收平台。“在家门口工作,每月收入比以前外出打工还多。”村民李文欣的话道出了八条半村的发展变化。
旅游经济的壮大让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15万元,庭院经济让每户村民年均增收近1万元,“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的周末经济吸引了中越两国游客前来游玩。在泼水节活动上,各族群众与各地游客一同歌舞,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入。2024年,河口乡村旅游交出亮眼答卷,全年接待游客29.16万人次,累计营业收入达220万元,而八条半村,正是这份答卷的点睛之笔。
“五化”工程的实施,让村庄颜值大幅提升。漫步村中,道路整洁,洋楼林立,庭院生机盎然,崭新的太阳能路灯整齐排列,俨然一个镶嵌在绿野间的乐园。“这是我第二次到八条半村旅游,跟以前相比,环境更优美了,规划也更科学了。”四川游客陈宇说。2023年,八条半村被认定为“云南省最美乡愁旅游地”;2024年,八条半村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这些荣誉背后,是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绿美乡村建设的汗水。“守护好这里的山山水水,就是守护我们的幸福生活。”村民们的共识,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边境落地生根。依托木瓜冲山、南溪河等生态资源,当地发展起生态旅游、康养产业,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更让“建设美丽家园、维护民族团结、守护神圣国土”成了各族群众的自觉行动。
如今的八条半村,是远近闻名的旅游打卡地,更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窗。在这里,大家的语言相通、心意相连,各族群众在南溪河畔的欢声笑语里,共同讲述着生活的美好。
记者 张娜 尚秋媛 赵婧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