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河边寨:期望有望 美好向前

来源:“德宏纪检监察”微信公众号       2025-09-05 11:44:42       【字体: 大    中  

清晨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遮放镇河边寨村委会,一大早就有村民到路边的“诚意百货店”买酱油,电昌松麻利地从货架上取下递给村民,墙上的微信收款码“滴”地响了一声——这和十年前她记忆里的“小卖铺”截然不同:那时村口只有个油布搭的小摊子,木板上摆着几袋盐、两瓶酱油,收钱靠布包揣着。

“现在货架上光酱油就有生抽、老抽、味极鲜三种,还有景颇族喜欢的酸笋、干巴,连城里来的收购商都会来买矿泉水。”电昌松转头指了指套着干净的防尘袋,桶身印有“天然山泉”蓝色字样的饮用桶装矿泉水,“以前雨季来临,井里的水就浑浊不堪,打上来的水混合着一股土腥味,闻闻都难以下咽,哪像现在这么方便。”现在不一样了,店里的桶装水成了畅销品。“城里来的收购商拉货时,一买就是两桶放车上;村里老人提不动,我就让丈夫帮忙送货上门。”

电昌松家养殖场里20多头小黄牛正嚼着青贮饲料。姜地里,翠绿的姜苗排列整整齐齐,她蹲在地里,手指抚过姜苗,藏不住的幸福感洋溢在脸上。

走进河边寨村,平坦的水泥路像条银带绕到家家户户门口,道路两旁的太阳能灯杆笔直挺立,一幢幢新民居错落有致。作为村里的党员、妇女小组长,电昌松一说起过去就忍不住叹气。那时,她家守着几亩薄田种水稻,每天天不亮就扛着竹篓上山打笋子,“笋子要背到乡街上卖,还得逢街天,如果下雨,泥滑路烂地走上半天,卖的钱才够买袋化肥。”“那时候,晚上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出门得打手电筒,家家户户住的都是漏雨的土坯房,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苦。”

变化的转折点,始于边境幸福村建设的推进。“前些年,村里定了‘特色种植+集体产业链’的发展路子,引导村民改种坚果、玉米、生姜等。几年来,电昌松用积蓄陆续种了30亩坚果,自投产以来单这一项就收入5万多元,村里帮联系的收购商直接到地头收,不用扛不用运,钱直接打到卡上。”

站在村后山坡俯瞰,70亩坚果地连成一片绿色海洋,冷链仓库的银灰色屋顶像浮在海上的灯塔。这些年,村里筹措1369余万元,建成育苗基地、养殖小区,仅冷链仓库每年就为村集体创收10万元以上,“集体有了钱,又能反哺教育,给考上大学的学生发补贴和奖金,‘集体增收、村民受益’的圈子越转越活。”村干部指着村口的项目公示栏说。

团坡村小组党支部书记濮清星的家,是村里变化的另一个缩影。走进濮清星的新家,现代化的住宅映入眼帘,新式电视、冰箱、空调等家电一应俱全。“盖这房子时,我贷款了20万,剩下的是跑运输攒的积蓄。”他指着墙上的照片,“盖房子前我家住的是铁皮房,漏雨又透风,现在全家终于有一栋属于自己的大房子。”如今,全村像他这样盖新房的有20多户,昔日破旧的村寨,早已变成错落有致的特色小楼房。

更让濮清星安心的是孩子的教育。他的小女儿在村口小学读二年级,学费、课本费、校服费全免,学校是全日制寄宿制,每天有鸡蛋、牛奶的营养午餐。“以前的孩子上学要走半小时山路,遇上下雨得背着走,现在学校就在村口,走几分钟就到。”

“每次项目资金下来,村委会公示栏都会贴出明细,连买坚果苗的钱是哪家的、花了多少,都写得清清楚楚。”濮清星说,我们村从产业项目招标到施工,纪委的同志每月都会来查台账,还会挨家走访问资金到位情况。

傍晚时分,公示栏前几位老人戴着老花镜凑在一起,手指着账目念着:“冷链仓库租金10万元,集体土地租金5万元……”每笔都有签字。

不远处,“诚意百货店”亮起了灯,电昌松正给晚归的村民拿矿泉水。景颇族妇女的目瑙纵歌鼓点响起,孩子们追逐嬉戏。这份写在边境线上的“幸福账单”,正随着坚果的成熟、小黄牛的出栏、姜苗的生长,继续书写着新的幸福篇章。

作者 罗晓甜

打印页面      |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