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云南民族博物馆联合主办,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指导的“千舸水上来:中国少数民族渔文化特展”在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正式开展,展览展出至2026年3月9日。
本次展览以“多元一体”为主题,汇集三馆200余件珍贵文物,集中呈现赫哲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京族、白族、怒族、傣族、高山族等少数民族的渔文化遗产。从乌苏里江畔到洱海之滨,从兴安岭到东南沿海,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出形态各异的舟楫与渔具,也塑造了各具特色的水上生活与民俗信仰。
云南民族博物馆此次精选90余件馆藏文物参展,以捕鱼工具为主,兼及民族服饰,涵盖傣族、白族、彝族、壮族、独龙族、傈僳族、拉祜族、哈尼族、纳西族、基诺族等10个民族。渔具不仅是生产工具,更是各民族与水相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而服饰则体现了各民族因地制宜的生活智慧和审美理念。
展览共分为六大单元:“乌苏里江畔的鱼皮部落”“兴安岭上的鄂伦春”“赶勒勒车的守疆人”“逐鱼而来的海洋民族”“彩云之滇的开拓者”“扎根宝岛的中华儿女”。通过舟船、渔具、祭祀器物及服饰的系统展示,观众可以全面了解渔文化在生产、生活、信仰、艺术中的多重意义。此次展览既是一场跨越南北的文化盛会,更是一次馆际合作的重要成果。三馆携手,既是资源共享、学术交流的积极实践,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团结与互鉴。渔舟唱晚,千舸竞发。水域不仅滋养了各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更成为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纽带。“千舸水上来”以渔文化为媒介,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底色。诚邀广大观众走进展厅,在舟楫与渔歌之间,共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与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