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中越边境的中国河口口岸已车水马龙。满载榴莲的冷链货车排队通关,边民互市市场上青柚、百香果、错季蔬菜等备受欢迎,河口跨境电商产业园内分拣线高速运转……这座边境小城,正以单日出入境最高人流量超2万人次、货物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缩减至10分钟内的通关速度,演绎着“口岸带活一座城”的发展交响。
破茧:边陲小镇的开放突围
“现在家门口就能闯东盟市场。”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边民互市服务中心里,边民互助组组长李玉龙正通过“边互通”App完成一批火龙果的通关申报。“党组织把分散的边民组织起来,形成抱团发展的合力,通过‘边互通’App,实现一部手机就能完成一级市场采购、二级市场销售。”
近年来,河口镇积极推行“党组织+边民互助组+集体经济组织(集体经济公司)+国有企业(市场主体)”的模式。社区贸易公司在接到国内企业需求后,指导边民代表到境外原产地、市场寻找货源、洽谈采购,与国内收购企业洽谈并签订买卖合同,与境外销售方签订贸易合同,再通过委托社区、边民代表、互市代理人等代为开展拼车、集中申报、理货、接货等日常事务,在完成一级市场结算后,通过“边互通”App上架到二级市场进行销售。2025年以来,河口县河口镇完成贸易额2.7亿元,为边民增收217.9万元。这样的边民互市模式,正由河口县推广至全州49个边境村,带动本地边民增收744万元。
蝶变:智慧口岸的效能革命
在河口北山国际货场,一辆从越南入境的货车从递交证件到完成车体检查,仅用了不到3分钟便顺利办结通关手续,驶离口岸。通关速度就是竞争力,河口县口岸办主任刘佺馨介绍:“这是我们智慧口岸建设的重要成果。通过‘运抵直通’‘多贸合一’等模式,优化提前申报作业流程,通关时间已从原来的30分钟大幅压缩至10分钟以内,极大地提高了口岸通行效率。”
为满足不同类型货物的通关需求,河口口岸还设置了“‘一带一路’专用通道”“农副产品快速通关绿色通道”“危化品特别通道”和“跨境电商快速通道”等多条绿色通道,为各类货物提供定制化通关服务,全面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针对进口量较大、可能会携带有害生物的中药材,我们会用AR眼镜进行现场检疫查验。”镜片内置的高精度摄像头和5G网络可以将现场影像实时回传至海关实验室,专家团队可远程指导现场查验,精准捕捉有害生物等肉眼难辨的风险。
河口县以口岸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提升为重要抓手,推动数字技术和口岸业务深度融合,建立管理高效的口岸运行体系。2025年一季度,出入境人员137.3万人次,河口海关监管进出口货物83.1万吨,单日最高验放货车突破1000辆次。
腾飞:产业链条的深度重构
2025年3月,全国首票通过边民互市贸易方式进口的越南鲜椰子从河口口岸通关并在河口辖区内进行落地加工,河口口岸边民互市落地加工商品品类增加至6种。开壳、取汁、杀菌、调配……这些从越南进口的椰子经过一系列工序后,从河口销往各地。边民互市从“通道经济”向“落地经济”转型升级,截至4月15日,河口口岸边民互市贸易额6.8亿元、同比增长5.8%,助力边民累计增收345.31万元。
下一步,河口县将聚焦“3+N”配套产业延链补链,配套发展跨境物流、落地加工等枢纽经济,扶持壮大一批区域性跨境物流头部企业,促进互市进口咖啡、榴莲产业化发展,引导企业开展“贸转工”和“工贸分离”,鼓励推动国企进入二级市场开展落地加工,按需扩大“一企一策”“一品一议”商品种类,带动落地加工产值突破2亿元,进一步激活主导产业和配套产业链式发展的聚变效应。
记者 赵芸瑞 杨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