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加工车间里缝纫机声此起彼伏、仙人掌种植基地的绿色“铠甲”覆盖荒山、狮子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研学团队络绎不绝……在中越边境的崇山峻岭间,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田蓬镇这个以戍边闻名的边境小镇,如今正上演着“党建红”与“产业兴”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田蓬镇围绕“如何守边、固边、强边、富边”的时代问卷,以党建为笔,以产业为墨,锚定“边疆、民族、山区、口岸”四大坐标,创新构建“党建链+产业链”双链融合机制,探索出一条边疆振兴的特色路径。
组织领航锻造富民强边先锋队
面对“守土固边”与“富民兴边”的双重使命,田蓬镇党委以“五级书记抓边关”机制破局。在口岸经济区规划中,镇党委牵头成立工作专班,联合工信、自然资源、林草等部门开展20余次实地踏勘,精准梳理300亩闲置土地资源,绘制“口岸产业招商地图”,为“边民互市+落地加工”夯实基础。在边民合作社组建中,党员干部化身“政策宣传员”,走村入户动员群众参与,仅用3个月时间指导成立了6个边民互市合作社,完成7704人备案,500余人签约银行授信,构建“党支部+合作社+边民”利益共同体,让“小合作社”串联起“大民生”。
“以前打工要跨省奔波,现在家门口上班,孩子周末有志愿者管,每月能存下3000元!”在鑫鼎誉服装厂工作的庙坝村村民李芳边感慨地说。田蓬镇党委依托“少年儿童之家”和3个居家养老中心,让120个像李芳这样的边民实现“顾家增收两不误”。
产业攻坚跑出边疆振兴加速度
田蓬镇党委创新“商会直通车”机制,班子成员带队“叩门招商”“以商招商”,就仙人掌产业、肉牛养殖、箱包、服装加工、冰冻海产品、烤烟、咖啡加工等方面开展洽谈10余次,促成实质性合作2项,储备意向合作企业2个。建立“党员助企专班”全程陪跑机制,60天落地仙人掌种植基地项目,通过“党组织+强村公司+企业+农户”模式,基地计划今年4月底将扩展至800亩,日均用工量预计超过150人,群众务工年增收预计达140万元。龙哈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罗金福细数“增收账本”:“土地流转金、务工薪金、集体分红让村民年增收近3万元”。产业活力让罗金福这样的一家三代“守边人”变身“兴边人”。
立体产业布局更显发展智慧,山顶平缓区域建成生姜种植基地,实现“金山银山”价值转化;山腰贫瘠坡地创新培育耐旱型仙人掌产业,形成百万级特色产业链;山脚复合农业示范区内,千亩级林下中药材与烤烟绽放生态经济活力。“车间进镇”产业融合创新模式,激活边贸就近就地就业新引擎。
融合赋能绘就“红绿”相映新图景
田蓬镇将戍边精神转化为发展动能,深挖边境线的“红”“绿”资源,串联中越边境联防所、南疆红领巾辅导站等9处节点,联合驻军部队创新开发“重走戍边路”“界碑党课”等实景研学产品,累计接待游客2万人次,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民宿、餐饮等业态20余家。边境联防所变身党性教育基地,60公里边境线成为组织力展示带,“行走的课堂”让界碑文化焕发新生机,实现国防教育、红色研学与边贸产业深度融合,“观边关·兴产业”品牌效应逐步显现。
“我们正在经历三个深刻转变。”田蓬镇党委书记黄晓丽介绍,在党建引领的强劲引擎下,田蓬镇正加速实现从传统边贸重镇向现代化口岸经济枢纽的跨越升级。通过构建“口岸经济带+跨境产业协作区”双轮驱动格局,全速推进企业引进、产业聚合的“小商进驻”目标,这座边陲小镇正以“千万级产业集群”的硬核实力,在绿水青山间擘画兴边富民的新图景。
通讯员 王岚 陆丹 记者 黄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