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市镇康县政协“院坝协商”议事会议。云南政协报供图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政协“院坝协商”合议会。
在七彩云南的村村寨寨,一场场围坐在农家院坝、火塘边、界碑旁的协商议事活动,正悄然重塑着边疆基层社会治理的图景。
自2023年3月省政协牵头指导、三级政协联动组织“开展院坝协商·建设文明村寨”行动两年多来,4931场“院坝协商”活动陆续展开,覆盖全省1426个乡(镇、街道)和857个治安重点村,推动1.3万余个民生难题陆续解决,形成225个典型案例,为全国基层社会治理和边疆和谐善治提供了可借鉴、能复制的“云南方案”。
边疆治理破题 从民生小事到边疆大局的效能提升
云南4060公里的边境线串联起8个州(市)的25个边境县(市),16个跨境民族在此繁衍生息。
多年来,跨境婚姻管理、生态协同保护等复合型难题长期存在,大操大办、薄养厚葬、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根深蒂固。如今,随着“开展院坝协商·建设文明村寨”行动的开启,云南以“小协商”撬动“大治理”的边疆基层社会治理破局之路越走越宽。
“中缅边民同饮一井水,婚姻登记应该咋便民?”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一寨两国”的银井村71号界碑旁,一场中缅双语的协商议事会将山水相连的两地群众召集在了一起。经过心平气和的协商讨论,两地边民一致同意制定《跨境婚姻服务指南》,建立中缅双语婚姻登记服务站和“跨境婚姻调解队”,中缅携手开展跨境婚姻管理,共促村寨和谐共治,银井村因此获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在中越边境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聚焦森林火灾、非法猎捕、走私贩卖野生动植物等边境问题,县政协搭建“跨境+院坝协商”平台,开展以“叙边民友谊 护两国青山”为主题的维护边境生物多样性跨境协商,推动建立协调联动管护机制,携手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擦亮了“国门协商”的履职品牌。
从界碑下的双语协商到火塘边的民族议事,从跨境生态共治到乡村产业共商……短短两年多时间,“院坝协商”的春风吹遍边境一线,吹向云岭山乡的村村寨寨。
在迪庆藏族自治州,通过“院坝协商”建立跨民族议事规则,促进藏、傈僳、纳西等民族共建和谐社区;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通过“院坝协商”,制定《民族团结村规民约》,创建示范村14个,获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在普洱市,创建了“民族团结进步+院坝协商+基层治理”模式,围绕“增进民族团结 共建幸福家园”等议题,深入拓展“院坝协商”效能;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将“院坝协商”作为打通抵边村普法强基“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载体,聚焦边民通婚、土地纠纷等,宣讲律例、以案释法,助力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提升……
从走出会场到走进农家院坝、社区广场、国门界碑等一线场景搭建协商平台,从过去“开大会干部说了算”到如今“议事会大家商量办”,省政协“院坝协商”聚焦基层治理难点、群众关心热点、生态保护盲点、特殊群体堵点、易返贫乡村发展重点,以“小切口”做好治理“大文章”,既成功探索了一条人民政协发挥优势服务群众、破解难题、化解矛盾、提升治理的新路子,更让协商民主的种子在云岭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如今,“院坝协商”已成为基层党委政府的“好帮手”、人民群众的“连心桥”、委员履职的“新平台”。
机制创新赋能 从三级联动到数字治理的体系建构
2023年初,云南省委书记王宁在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期间多次就“政协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提出期望。省政协迅速行动、周密部署,及时启动“开展院坝协商·建设文明村寨”专项行动。
多年来,省委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多次对提升全省政治协商水平、加强协商能力建设、推动协商成果转化、发挥委员主体作用等工作作出部署,每年专题听取省政协工作情况报告,审议协商计划,指导推动协商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充分发挥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政协搭台、各方参与的协商工作格局。
全域覆盖——坚持在党委指导下开展“院坝协商”实践,推动协商工作全方位、全过程深入实施。各级政协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院坝协商”全过程各方面,主动将协商计划报党委审批、调研成果报党委把关、协商意见送党委采纳,切实将党委智慧和力量融入协商之中,助力基层协商民主实践结出“硕果”。
健全机制——构建起省政协统筹、州(市)政协推进、县级政协落实的工作体系,形成三级联动、高效运转的工作格局。省政协制定实施工作意见,从完善协商机制、聚焦协商重点、规范协商程序等六个方面,细化明确10条措施,并成立指导组,对全省各州(市)推进“院坝协商”工作进行统筹协调。州(市)政协成立“院坝协商”行动指导组或领导小组,建立主席会议成员和专委会挂联县(市、区)政协工作机制,全程做好业务指导。推动16个州(市)、129个县级政协先后出台实施意见,将“火塘议事”“边寨协商”等特色形式纳入制度框架。
五个重点——各级政协围绕基层社会治理的难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人居环境治理的盲点、特殊困难群体的堵点、易返贫乡村的发展五个重点,精心组织“院坝协商”,着眼“小切口”,解决“大诉求”,发挥好老党员、老支书、老村干、致富带头人、德高望重老人的作用,按照“1+2+N”模式广泛开展“院坝协商”议事活动,针对性地推动解决文明村寨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基层一线树起了人民政协的良好口碑。
数字赋能——省政协建成数字政协“院坝协商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省政协、16个州(市)政协和129个县级政协分级协同共管模式,基层政协实时更新“院坝协商”行动工作动态,推送“院坝协商”优秀案例;省政协及时对“院坝协商”数据进行分析研判,利用远程视频开展工作培训,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抓两头促中间”精准施策,推动“院坝协商”提质增效。州(市)政协积极探索,其中昆明市政协开发“码上协商”平台,实现群众扫码即可提交协商议题,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网络直播,提高社会对政协“院坝协商”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商在需要时、说在点子上、议在关键处、办在心坎里。省政协“院坝协商”正以机制创新激活边疆治理效能,以群众参与凝聚协商民主合力,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政协智慧与云南担当。
记者 张潇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