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2025年3月在云南考察时强调,云南民族众多,要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固。
云南是全国民族工作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民族自治地方占全省面积的70%。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云南自2000年试点探索实施兴边富民行动。25年来,全省一以贯之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坚持凝心铸边、产业兴边、文化润边、民生惠边、互嵌实边、开放活边、固防强边、协同建边,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促进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
多年来,云南省有序推进综合交通网络、水利、现代物流、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办好就业、增收、教育、医疗、关爱留守儿童等民生实事,让边境成为幸福家园;实施边境地区特色产业培育工程,边境特色产业集群已然形成。同时,全省广泛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心向北京、拥护核心”等主题实践活动,创新实施“枝繁干壮工程”、“石榴红”工程、“润土培根”工程等,以文化润边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如今,在云南4000多公里边境线上,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成为诗意栖居地,吸引中外游客纷至沓来。云南各族儿女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一幅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和美画卷正徐徐铺展。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河口镇城郊村八条半村民小组道路、人居环境等基础设施大幅改善 邹鹏 摄
从滇西北的独龙江畔到滇南的热带雨林,在云南4000多公里边境线上,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星罗棋布。自2021年起,云南锚定“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目标,全面推进沿边行政村(社区)的边境幸福村建设,通过接续奋斗,让千里边疆焕新颜,边疆群众过上好日子。
基础设施全面改善
云影掠过山峦,盘山水泥路通向各家各户,绿植点缀着干净整洁的院落……仲夏时节,走进与缅甸一江之隔的保山市龙陵县木城彝族傈僳族乡老满坡村,随处可见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老满坡村是距离龙陵县城最远的一个村寨。在边境幸福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基础设施改善带来的利好。”老满坡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郭玉琴说,以路网建设为例,以前开车从老满坡村到龙陵县城单程要五六个小时,狭窄险峻的山路让不少老司机望而却步。如今,随着路面拓宽和路基改善,从村里到县城的车程不到4个小时。除了进城路,村里原来坑洼不平的土路被平整的水泥路替代,现在无论是走亲访友,还是到田间地头劳作,不少村民都已习惯驾驶私家车出行,彻底告别了“出行难”。
老满坡村道路交通状况的改变,只是云南省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的缩影。从2021年至2023年,云南省统筹资金138亿元,创新实施并全面完成边境幸福村建设,逐步补齐沿边村寨水电路网、人居环境、教育医疗等短板,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升。统计数据显示,云南省所有沿边行政村(社区)如今已实现硬化路全覆盖,电网供电可靠率达99.83%,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以上,5G网络覆盖率达100%。
为巩固提升边境幸福村建设成果,2024年5月云南省出台边境幸福村巩固提升行动方案,在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村容村貌持续改善,一个个“颜值”更高的村寨,犹如一颗颗珍珠般闪耀在边境一线。
一栋栋颇具特色的建筑整齐排列,百年滇越铁路穿村而过,树影摇曳、错落有致。这里是河口县河口镇城郊村八条半村民小组。这个曾经偏远落后的小山村,在边境幸福村项目启动后,村里道路硬化、污水处理、电力照明等基础设施大幅改善。在项目巩固提升过程中,当地依托滇越铁路,深入挖掘八条半村民小组的历史和文化资源,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推动村寨再次“华丽蜕变”。
产业发展乡村兴旺
保山市腾冲市猴桥镇猴桥社区国门新村紧邻国家一级口岸猴桥口岸。曾几何时,当地守着“绿水青山”,却没有找到将其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群众的生活并不富裕。
如何改变现状?在边境幸福村建设中,当地整合多方力量,依托优质的冷水资源,在国门新村发展以三文鱼、鳟鱼为代表的高端冷水鱼类养殖业,并获得成功。近年来,国门新村大力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肉牛养殖等产业。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1.42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09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这里得到生动诠释。
在云南4000多公里边境线上,像国门新村这样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村寨还有很多。2024年,云南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488元,较2020年翻番,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000余元。同时,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目前均已创建1项主导产业,成立1个以上规范运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超10万元。
做实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是边境幸福村建设的重中之重。边境一线一个个“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基地,助力云南优势和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使边境幸福村更富裕、更幸福。
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陇把镇龙安村,随着发展起蚕桑、砂糖橘等特色种养业,温泉度假村、土砖文化驿站等文旅项目,村民富了起来,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我平时在度假村工作,农忙时跟家人一起养蚕、打理果园,收入比以前在外务工还多。”村民杨定普说,近年来随着龙安村的产业发展,许多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就业。
民族团结边疆稳固
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片马镇片马村,片马人民抗英胜利纪念碑巍峨耸立,不远处的片马抗英纪念馆里,斑驳的弩弓、蓑衣、火药枪,诉说着各族儿女团结一心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故事……在边境幸福村建设中,片马村弘扬红色文化、赓续精神血脉,促进当地傈僳族、景颇族、彝族、白族、壮族等各族群众共同筑牢边境防控体系。
“我们这里的村民出门时不需要锁门,因为几乎不会有偷盗事件发生。”谈起村里的治安状况,片马村村民、党员董绍琴十分自豪。董绍琴是村里的网格员,也是片马边境派出所组建的“然门然”(傈僳语,意为“女子弩弓手”)义警护边队成员。这支队伍成立于2020年,共有100余人,队员都是当地的农村妇女。“我们平时的工作主要是常态化护边巡防、村内巡逻、治安维护等。”董绍琴说,去界桩巡逻,远的地方来回要走好几天的山路,的确有些辛苦,但作为世代生活在这里的村民,能为家乡做点贡献,心里还是蛮有成就感的。
云南以建设边境幸福村和打造边境幸福村升级版为抓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推动沿边行政村(社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达标,党群服务中心基本公共服务覆盖率达100%,沿边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
夏日,蓝天白云下的边陲苗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金厂镇金厂村委会罗家坪村民小组宁静而美丽,村口墙壁上“拥护核心、心向北京”8个大字与村内房屋外立面上的墙绘、楼顶的国旗融为一体,讲述着罗家坪村民小组发展变迁的故事。作为村里的老党员,熊光泽一家三代守边数十年,在边境幸福村建设过程中,他带着村干部在全村推广“一查红旗飘飘、二给花草浇浇、三来院坝扫扫”等“晨起五件事”,并通过党支部“宣讲会”、群众“畅谈会”等形式,提升群众的民族团结、强边固防意识。在熊光泽的带领下,罗家坪村民小组越来越多的村民申请加入巡边队伍,共同守护边境安宁。
记者 王学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