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2025年3月在云南考察时强调,云南民族众多,要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固。
云南是全国民族工作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民族自治地方占全省面积的70%。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云南自2000年试点探索实施兴边富民行动。25年来,全省一以贯之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坚持凝心铸边、产业兴边、文化润边、民生惠边、互嵌实边、开放活边、固防强边、协同建边,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促进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
多年来,云南省有序推进综合交通网络、水利、现代物流、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办好就业、增收、教育、医疗、关爱留守儿童等民生实事,让边境成为幸福家园;实施边境地区特色产业培育工程,边境特色产业集群已然形成。同时,全省广泛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心向北京、拥护核心”等主题实践活动,创新实施“枝繁干壮工程”、“石榴红”工程、“润土培根”工程等,以文化润边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如今,在云南4000多公里边境线上,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成为诗意栖居地,吸引中外游客纷至沓来。云南各族儿女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一幅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和美画卷正徐徐铺展。
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的老支书在班洪抗英盟誓址为党员讲述回信精神 沧源县委组织部供图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在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
石榴结籽心连心,民族团结一家亲。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引导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不断发展,朝着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目标大步迈进。
实践激励 共谱民族团结新篇章
“读了来信,了解到脱贫攻坚给阿佤山带来的深刻变化,感受到了阿佤人民心向党、心向国家的真挚感情,我很欣慰……”2021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回信。临沧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广泛开展“我们都是收信人”主题实践活动,建好“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社会大课堂,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回信精神鼓舞人心,实践活动凝聚动力。近年来,云南省深入开展红色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广泛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心向北京、拥护核心”等主题实践活动,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250余个,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均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通过开展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实践活动,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深化。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依托烈士陵园、“英雄十姊妹”党支部等红色资源,常态化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到边境一线讲授专题党课;曲靖市创新构建“珠源石榴红”宣传矩阵,以“接地气”“沾露珠”的形式挖掘故事、阐述思想、传播理论;迪庆藏族自治州举办以“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心向北京、拥护核心”为主题的民族团结进步月系列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增进“五个认同”……
在一系列实践活动激励下,云南省各族群众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坚定的决心积极投身幸福生活的创造中。“我们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领乡亲们永远听党话、跟党走。”沧源老支书之一、班洪乡班洪村原党支部书记岩翁的铮铮誓言,道出了边疆各族群众的心声。
精神滋养 共筑文化认同根基
1951年元旦,普洱专区各族群众举行盟誓大会,并立下民族团结誓词碑,48名各族代表在碑上签名。“签名后,父亲始终恪守民族团结誓言,直到他去世前,仍嘱咐我们要继续讲好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故事……”在普洱民族团结园里,誓词碑义务讲解员方财兵以父亲的亲身经历,向游客讲述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故事。
誓词碑屹立至今,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普洱市充分挖掘民族团结誓词碑的精神内涵,建成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纪念馆,不断丰富展陈内容和形式。同时,当地以民族团结誓词碑为素材,创作了《红色誓约》《小城里的大丰碑》等一批展现民族团结、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精品,多维度传播其蕴含的民族团结精神。
讲好民族团结故事,共筑文化认同根基。近年来,云南省深入实施“枝繁干壮工程”、“幸福花开”工程、“石榴红”工程、“润土培根”工程等,推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大舞台、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以多种形式讲好边疆各族儿女“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生动故事。
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梅葛宣讲团走进少数民族村寨,用小邑拉花、花灯歌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把党的方针政策送到群众身边;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创作红色话剧《指路碑》等6部情景故事党课,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演出400余场次,把“讲台”融入“舞台”……通过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各民族根同源、血同脉的思想共识更加深入人心。
示范带动 共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每周一清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的村民都会自发齐聚各村委会活动广场参加升旗仪式。“这是独龙江乡持续多年的‘一周三活动’中的一项。”独龙江乡迪政当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孔智觉说,村里每周一开展升国旗和环境卫生清洁活动,每周三开展感党恩讲习活动,每周五开展独龙族歌舞文体活动。
自独龙江乡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乡镇”以来,当地各族群众备受鼓舞,通过“一周三活动”等方式坚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念。时至今日,这一活动已融入独龙江乡群众的日常生活。
2024年10月,在北京参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后,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三营镇共和村村委会郑家庄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何国祥带回一个喜讯——郑家庄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长期以来,郑家庄流传着“7个民族一家亲”的佳话。7个民族的村民同心同德、共谋发展、共建家园,创立“民族同心议事制度”,共商共议村中事务。多年来,在各族群众齐心协力下,村里建成文化广场、湿地公园等公共设施,共同发展药材产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
“我们要继续把民族团结记在心间,带领全村群众共同发展产业、共建美好家园,让民族团结之花越开越艳……”在民族同心亭里,何国祥向村民许下承诺。
示范典型的榜样力量,激励着云南省各地创优争先,共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目前,云南省沿边8个州(市)13个边境县(市)已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101个边境乡镇、33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已建成各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在引导各族群众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记者 曾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