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9日至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云南考察,强调云南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奋发进取、真抓实干,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创云南发展新局面。
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到云南考察。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希望云南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要求云南努力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次次殷殷嘱托,为云南各族儿女迈向幸福指明了方向,给予了力量。又值“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起航,此次考察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边疆各族人民的深情厚爱,对云南改革发展的格外关心,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的殷切期望,给予云南各族儿女强大的思想指引和不竭的奋进动力。
在这一次的考察中,针对云南民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云南要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固。
沐浴春光,云南又将展开怎样美好的新篇章?遵循嘱托,蓝图已明。
草果飘香 高玉生 摄
谋篇布局 勾勒团结生命线
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
从纵向上看,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访问团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参观团到内地、组建民族工作队深入基层等方式奠定了云南民族团结的深厚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先后采取“整村、整乡、整县推进”“整族帮扶”“兴边富民工程”“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等一系列特殊举措,各民族生产生活水平大幅提升。近年来,云南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全省各项工作的主线,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构建政策体系,健全工作机制,全面系统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繁花锦盛,民族地区发展面貌日新月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全面深化,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
从横向上看,“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交付云南的重要政治任务,是新时代云南民族工作的总抓手总目标”。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族宗教委党组书记、主任吴世雄日前接受《云南日报》采访时强调。
对这一政治任务,云南以党代会、省委全会、省委常委会、全省两会等重要会议系统部署;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等专门会议安排;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四套班子共同推动;编制了示范区建设“十三五”“十四五”规划,颁布了《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云南省宗教事务条例》,建立了民族工作委员制、民族宗教工作协调机制,实施了示范区人才支撑工程,大力选拔和使用“四个特别”的民族地区好干部……其设计之精,部署之细,动力之强可见一斑。
效果如何呢?截至目前,全省共制定了10件省级民族工作地方性法规、37件自治条例、196件单行条例、7件变通规定,民族工作法规数量居全国第一,民族立法走在全国前列。全省6个自治州通高铁或动车,全省15个民航机场中有11个位于民族自治地方,全省所有乡镇和行政村100%通硬化路、通邮、通4G网络、通宽带网,16个州(市)实现三甲医院全覆盖。2024年,沿边行政村(社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488元,比全省农村平均水平高5038元。
2015年以来,134个集体和个人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其中2024年我省共有48个模范集体和个人受到党中央、国务院表彰,数量位列全国第一。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盛宴
拓宽路径 填充容融新底色
在更微观和温暖的人文叙事里,云南各民族流动、迁徙、交融、趋同,相互吸收、相互依存、友好合作、共同发展,形成了团结友好的民族关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的过程中,“全方位嵌入”理念的提出,为云南民族工作提供了新的着力点。
丽江市无疑是“全方位嵌入”的典型案例。这座多元包容的古城,不仅聚居了纳西、汉、白、彝、苗、傈僳、藏等多个民族,还以国际化的胸怀与视野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行走于丽江古城,本地方言和外语交织耳畔;丽江粑粑、烤乳扇与咖啡相伴;打跳的舞步和重金属摇滚一起飞扬;智慧旅游把古老的石板街道搬到了“云”上,互联网和历史交错出不一样的经纬。
这样的魅力来自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的全方位嵌入。丽江在空间上以全域旅游发展为抓手,持续培育发展“旅游+乡村振兴”“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旅拍”“旅游+会展”等新业态,使旅游景区景点延伸、扩展到更大区域,满足多层次的大众旅游出行需求。在文化上以民族文化开发推动各民族文化互嵌,推出《纳西古乐》《印象丽江》《丽江千古情》《木府风云》等文化旅游精品,建成茶马古道博物馆、徐霞客纪念馆等一批主题文化博物馆,以文化为纽带不断淬炼中华民族凝聚力。在经济上,扎实推进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各族群众通过开设民宿、餐厅、手工艺品店等方式,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和增收,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在拓展、深度在加强。在社会上,旅游商贸往来推动各民族社会互嵌,以优秀的营商环境和包容的态度吸引越来越多的“新丽江人”在丽江经商兴业、扎根落户,形成“新老丽江人”共居共事、共乐共享的发展格局。
类似的样本在云南还有很多。省会昆明始终坚持“来到昆明就是一家人”理念,不断健全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促进各族群众跨区域双向流动、广泛“三交”、互嵌融居,打造“四海之家”;楚雄州以“旅居+”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文化优势、自然优势和产业优势,更广泛地打破地域壁垒,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平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聚焦融居共享、研学共长、旅游共欢、体育共乐、合作共建,引导各族群众始终坚守共同家园、共同身份、共同名字、共同梦想,对内对外展示云南各民族团结进步的美好形象……
在全省范围内,云南通过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旅游促“三交”计划、体育促“三交”工作全面提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与广度;同时,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以劳动力转移就业、易地搬迁、以传统节日为契机举办群众联谊性活动等方式打造各民族跨区域互嵌融居的亮点。目前,多民族共度一个节日、多民族共居一个村寨、各族学生同校同班、一个家庭中有多个民族的情况成为普遍现象。
吴世雄接受《云岭之窗》采访时表示,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云南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从文化、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通过持续实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和民族文化精品工程,深入推进“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制定“和和美美一家人”互嵌式社区建设工作导则等举措,为各族群众营造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良好环境。
美丽公路与保泸高速公路 高玉生 摄
发挥优势 谋划幸福好图景
同心携手,谋划的是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美好的幸福生活。
在云南,“边”是一种优势。对外开放和兴边富民共同搭建了云南发展“边”之高地。
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与泰国和柬埔寨通过澜沧江—湄公河相连。4060公里边境线上,有25个边境县(市)、110个沿边乡镇、374个沿边行政村;也有开放口岸、自由贸易试验区、边(跨)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
2021年11月,云南启动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边境幸福村建设,围绕“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6个方面19项指标,统筹资金补齐边境村水电路网、人居环境、教育医疗等短板。2023年,云南提前完成全省边境幸福村建设指导性指标。
2024年,《云南省边境幸福村巩固提升行动方案》出台,提出到2025年,把沿边行政村(社区)打造成为全省乡村振兴的典范,全国稳边的示范、富边的样本。
政策、资金、项目向“边”而行,带给群众的是实实在在的实惠。
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曾经的边境村寨甘蔗甜、茶叶香,先辈们守边固边的历史不仅成为精神上代代传承的宝贵财富,还成了当地发展旅游业的优势资源,再加上边境风情、民俗文化、自然风光,旅游业发展势头格外强劲。
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曾经“洋气”“国际”的牛油果在这里生根发芽,得益于优质的自然条件和科学的培植方式,味道更加醇厚,品质更加优良。占国产牛油果80%以上的巨大产量,让3246户脱贫人口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每年户均增收1.4万余元,成为百姓致富的“金果果”。
保山市腾冲市,猴桥口岸旁的国门新村,民族文化广场、傈僳族民俗文化展馆和口岸国门交相辉映,在边民互市中忙碌了一整天的村民迎着炊烟回家,游客们满怀新奇打卡客栈、林场,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在这里交融。栽得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经济发展了、民生改善了、社会稳定了,更多国内外企业和人才朝着边境涌来,通道经济朝着口岸经济的方向快速发展。
中老边境的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磨憨镇,背靠托管的省会城市昆明和中老铁路黄金大通道,占据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昆明综合保税区、磨憨—磨丁合作区“四区”叠加优势,要素保障、政策支撑和制度创新效益实现了最大化。数据显示,自2022年昆明托管磨憨以来,累计投资超100亿元,是托管以前6年总和的16倍。磨憨镇人口从托管前的2万人迅速增加到4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接近昆明市近郊县(市)区水平,是托管前的近10倍。2024年,磨憨—磨丁合作区吸引70家企业签约、69家企业入驻、59个项目落地;全年经由磨憨铁路口岸出入境的旅客数量超过30万人次,同比增长136%;磨憨铁路口岸全年进出口货运量478.01万吨、货值186.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4%、40.8%。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一座常居人口约10万的小城,坐拥中越边境云南段最大的陆路口岸——河口公路口岸。滇越铁路从这里出国,中越南溪河公路大桥、中越红河公路大桥和正在建设的中国坝洒—越南巴刹红河界河公路大桥联通内外,河口沿边产业园区、北山国际货场忙碌非凡,中药材、咖啡、榴莲、鲜椰加工线落地,让人们得以轻易窥见经济大循环宏阔图景里的一角工笔写意。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脸上擦着传统解暑神器“凉粉”的工人们日夜倒班忙碌,服装、玩具、电子元件、新能源电池……在他们手上成型,又被打包飞速运往国内外市场。他们供职的企业,多来自上海、江苏、福建、广东等地,被吸引的原因主要有三:独特的区位优势、优惠的政策支持和优质的服务环境。2024年,仅瑞丽沿边产业园就新签约落地企业110户、投产92户,其中标志性引领性龙头性企业21户。
汹涌而来的产业,为边境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为群众增收提供了更丰富的渠道,为兴边富民提供了更多机遇和可能。下一步,云南还将持续推进兴边富民,打造边境幸福村升级版,突出产业发展、群众增收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沿边地区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引领各族群众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
牢记嘱托,奋发进取。展望未来,云南将字字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高质量起草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件,推动示范区建设“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启动示范区建设“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举办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系列活动,实施好第五轮“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工程;打造“和和美美一家人”互嵌式社区品牌,推动在全省干部教育培训中设立“铸牢”教育课程,深化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使用成果,组织开展常态化“铸牢”宣讲和系列主题宣传活动,努力开创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
本文部分图片由各州(市)民族宗教委(局)提供